打造革命老区全方位关爱新格局——专访巴中市关工委执行主任熊光林

李怡霏 牟三嵘
2025-09-30

(关爱明天全媒体记者 李怡霏   通讯员 牟三嵘)近年来,巴中市关工委通过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关工委主动作为、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推进。本刊记者对话市关工委执行主任熊光林,探寻巴中市关工委将工作从“做了”向“做好了”再到“做优了”的转变路径。


党建引领   推动关爱工作提质增效

《关爱明天》:在“党建带关建”方面,巴中市关工委如何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关工委各项工作“稳步走”?

熊光林:巴中市关工委始终将“党建带关建”作为基本的政治原则和工作制度,从三个方面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有人干事”。我们积极推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本级关工委主任,全市目前有1889个村(社区)全面实现党组织书记和关工小组负责人“一肩挑”,确保了党的领导在组织层面全覆盖。我们还广泛吸纳1.5万名“五老”加入关心下一代队伍,并每年联合党校组织实施全员培训,提升基层“五老”素质。

二是强化机制保障,确保“有章理事”。首先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市委整体布局。积极争取党委重视,定期向市委常委会汇报工作,市委领导力度递增。其次优化市级工作机制。市级建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45项关爱任务明确到33个部门,确保部门履职到位,并且,在全市推行健全“关工委+老干部离退休党支部+老年协会”三位一体的联动工作机制。

三是强化物质保障,确保“有钱办事”。标准化配套财政预算,明确县区30万元、乡镇3万元、村社区0.3万元的三级关工委组织年度工作经费预算标准。市关工委积极向省关工委、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等争取助学、暖冬、助业等项目资金,有效丰富关爱活动内容。多元化筹资,近五年来依托4A级的基金会累计募集关爱善款2100万元,有效助力关工委“爱心妈妈”“爱心助学”等关爱品牌影响力提升。

铸魂育人   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

《关爱明天》:巴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有大量的红色文化和阵地,市关工委在教育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熊光林:利用好巴中丰富的红色资源,教育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特色亮点。我们依托全市已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15个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确保在校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比例达到95%以上。组织“五老”和专家深挖本地红色资源,编印红色读物赠送青少年。组建“五老”红色宣讲团,深入学校、社区,用艺术的形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参与活动接受红色教育的青少年达20余万人次。

市关工委还积极推动红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联合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建设红色校园工作方案》,并在45所学校示范建设红色校园,参与纪念活动接受红色教育的在校学生达90%以上。

《关爱明天》:近年来,巴中市关工委关爱工作强调“精准纾困”,对特殊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具体有哪些有效关爱政策、措施?

熊光林:精准识别,建立动态数据库。我们在每年的3月、9月组织各级关工委组织和“五老”对全市范围内的特殊困境群体进行全面摸排,139个乡镇(街道)、586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和1889个村(社区)关工委组织都建立了详实的动态管理数据库。

精准帮扶,做优关爱品牌。我们常态化塑造“金秋圆梦·慈善助学”“暖冬慰问”“爱心妈妈”等关爱品牌,依托品牌精准关爱。12年筹集资金4800余万元,帮助5700余名困难学生上学;近5年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累计帮助50余名残疾青少年接受康复治疗等;组织各级关工委走访慰问困境儿童、留守儿童3.1万人次。

精准关爱,坚持三联系制度。坚持市关工委联系县(区)、经开区关工委,县(区)、经开区关工委联系乡镇(街道)关工委和学校,乡镇、街道关工委联系村、社区关工小组并确保其中的“五老”联系每一位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三联系”制度,较好地做到了关爱到人、体贴到身、温暖到心。

创新机制   构建“大关工”格局

《关爱明天》:面对新情况和新任务,结合关爱工作实际,巴中市该如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全市关工委工作高质量发展?

熊光林: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大关工”格局。我们将进一步清晰界定并理顺学校、街道、社区、家庭以及社会组织在关爱工作中的职责和联动关系,同时,建立健全从街道到社区、再到小区楼栋的三级关爱网格体系,配套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实现关爱服务的全覆盖和快响应。

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精准度。借鉴2024年“关心下一代工作项目年”的经验,继续坚持“社情民意联系日”制度,围绕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急难愁盼”重点领域,设计并培育一批“爱心+”优质服务品牌项目,以项目整合各级各部门和外部资源,提升关爱工作系统性、公益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创新内容载体,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持续深化红色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家风家规教育。推动法治副校长、“五老”宣讲团进校园常态化,为青少年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进一步协同完善“校家社”协作机制。

创新队伍建设,激发内生动力。优化“五老”队伍结构,通过分层分级业务培训,提升“五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会干事、干成事”。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解决“想干事、能持久”的问题,保持队伍的活力和稳定性。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