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报纸上的抗战

奉友湘
2025-09-10

1937年8月26日,《华西日报》发表川康绥靖主席刘湘出川抗战宣言(图源:四川档案馆编《民国档案》)


(文/奉友湘)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血性的四川人把扛着简陋武器、穿着草鞋的子弟兵送上抗战前线,浴血疆场。这当中,还有一批人,手握笔杆子,在报纸上抗战,他们同样是抗战的功臣。

1937年8月26日,《华西日报》发表了川康绥靖主任刘湘的出川抗战宣言,亦称《为民族救亡抗战告四川各界人士》。刘湘代表川人,宣示了抗战的决心:“须知国家民族之生命系于此时,非可再容吾人之瞻顾与假借也。”

铿锵此言,正代表了川人抗战的心声,从此拉开川军出战抗日的序幕。除此之外,四川各大小报刊,均不断发表各种抗日救国言论,为掀起全民族抗日高潮发声呐喊。

1943年冬至1944年秋,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的倡导下,四川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献金运动。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不完全统计,四川献金超过6亿元。四川人民为抗战贡献的各类物资,捐献的无数财富,报刊的呼吁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全面抗战初期,《四川建设》刊登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漫画《责任》。画面上,一个瘦骨嶙峋的四川汉子身上,承担着“推销救债”“组织民众”“征募壮丁”“清除汉奸”“战时后方建设”等责任,表现了四川人民对抗日战争的全面担当和卓越贡献,让人看了无不动容唏嘘,同时,又自感肩上之重任,鼓舞起强大的斗志。

特别值得书写一笔的是,1942年3月8日,邻水县为举行国际妇女“三八”节纪念大会,专门油印了一张《“三八”纪念特刊》。特刊以抗战为主题,号召妇女支持自己的儿子、丈夫参军抗日;号召妇女在后方努力发展生产支援抗战。四川省档案馆还保存着一份珍贵的《“三八”纪念特刊》。

全面抗战爆发后,战略大后方四川的抗战报刊纷纷创刊,形成一个强大的抗战舆论阵营。

1937年7月31日,《抗敌要闻》在乐山创刊。8月20日,《南充民众日报》创刊,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中心。8月29日,《国难三日刊》在成都创刊,由中共四川省工委领导、支持。9月18日,《星芒周报》在成都创刊。同日,《救亡周刊》创办,由四川青年救国会主办。10月10日,《抗战星期刊》在成都创刊。

不过,在抗战大后方,影响力最大的,还是要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新华日报》报道了许多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寇的新闻,报道了我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战热情,坚定了必胜信心,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它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里的一座灯塔”,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新华日报》,称其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另一方面军”。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