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迁徙途中,转运军工器材(西南大学 供图)
(文/陈钧 吴刚 荣桐)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的烽火燃遍神州。为了保存民族工业命脉,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决定将沿海沿江的兵工器材、技术人员和工人向西南大后方内迁。
1940年春,汉阳兵工厂在几经迁徙后定址于重庆鹅公岩,更名为第一兵工厂。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临江便于水路运输,且地处江岸陡坡,拥有大片可供开凿的坚硬岩壁,为建设地下工厂提供了天然屏障。
没有先进的掘进工具,人们只能用简陋的铁镐、铁锹,在坚硬的岩壁上一寸一寸地凿;千辛万苦开掘出的山洞,潮湿阴冷,极易锈蚀生产设备,大家只好又开凿连接地面的通风口;面对渗入的地下水,工人们用简易工具舀水,确保机器不被浸泡。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第一兵工厂奇迹般地开凿出116个岩洞,建成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地下厂房。
资料记载,抗战期间重庆共建起17家兵工厂,聚集9万多兵工员工,分布于江北、沙坪坝、綦江、万州等地。
据重庆市档案馆研究员唐润明的研究,1938年到1945年,重庆主要兵工厂共生产各种枪弹8.5亿发,炮弹近600万颗,步枪近30万支,轻重机枪3万余挺,火炮1.4万门,掷弹筒6.8万具,甲雷42万多颗。
在电力、燃料、原材料都极度匮乏的抗战时期,要保质保量生产这些武器,其难度可想而知。
例如,第二十一兵工厂铜罐驿分厂位于九龙坡铜罐驿镇,80多年前,这里不通电。兵工署配给了一台柴油发电机,但又无柴油可用。化学专业的技术员李大声买来当地常见的桐油,经过一番摸索,竟然炼出了“柴油”,终于让机器轰鸣起来;应对原料匮乏,工人们将威远铁与少量废钢按特定比例混合,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一套可行的炼钢工艺。
如何躲避日军轰炸,是重庆兵工厂在生产中面临的另一大考验。日军对重庆实施了战争史上罕见的大轰炸,持续6年10个月,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兵工厂作为日军重点打击的目标,如何应对随时到来的轰炸?以第一兵工厂为例,这里的地下岩洞并非孤立,而是通过腰洞相互连接,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地下生产网络。各岩洞分工制造零件,通过腰洞相互传递,最终组装成武器。这种“洞内串联生产”模式,不仅躲开了轰炸,还提高了效率,为不少兵工厂效仿。
抗战时期重庆兵工厂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坚韧的史诗。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山洞深处的钢铁洪流,不仅铸造出枪炮弹药,更激发出一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些兵工厂的旧址,今天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后人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