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子星”闪耀,刘慈欣发来寄语——全国首届青少年创新教育科幻文学大赛在渝落幕

2025-08-13

全国首届青少年创新教育科幻文学大赛颁奖活动现场。


7月27日,全国首届青少年创新教育科幻文学大赛颁奖活动暨第五届少儿科幻联盟学术交流大会在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举行。来自重庆的胡渝鑫与来自四川成都的赵晨宇,分别在中学组和小学组斩获脉冲星奖(一等奖)。

此次活动由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科幻专委会、青少年专委会,重庆市关工委、重庆市作家协会指导,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主办,通过全国征文方式,吸引北京、重庆、四川、江苏、陕西等多省市青少年的投稿2000余篇。

由科幻作家、教育专家、出版人组成的评委会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环节,最终评选出10个“中子星奖”(优秀奖)、4个“超新星奖”(二等奖)、2个“脉冲星奖”(一等奖),“北极星奖”(最佳指导奖)、“北斗星奖”(最佳组织奖)等专项奖也同步产生。

“重庆的文学版图上,科幻从未缺席。”重庆市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赵崇斌表示,市作协始终把“培厚创作土壤、激活人才活力”作为工作职责之一。重庆市关工委副主任韩国涛则强调:“创新是这座城市的特质,更应成为青少年的精神底色。”

同期举办的全国少儿科幻联盟学术交流大会,以“科幻文学如何赋能基础教育创新”圆桌话题汇聚业界智慧。刘慈欣、王晋康等科幻作家发来寄语,表明科幻文学在探索未知、激发创新与哲学思考中拥有着独特价值,肯定这次盛会“为创新教育播种未来”的意义。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科幻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尹超建议孩子们多读科幻经典作品,了解科学知识的原理、文学类作品的意境;重庆科普作协副理事长萧星寒呼吁,科幻课堂需超越“段落赏析”,融入科学思维训练;中国作协会员、少儿科幻星云奖得主何明瀚提出,可以重庆“8D地形”“轨道穿楼”为素材升级科幻叙事;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兰莉指出,通过“外星使者”角色扮演等,可强化青少年自主性与跨文化共情力。

大赛虽落幕,星火已燎原。近年来,重庆市始终将青少年人才培养置于重要位置:市作协以“培新计划”育新苗,支持成立青少作协打通校园“最后一公里”,联合高校构建文学院联盟,推动学术与创作双向奔赴;市关工委携手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协同搭建优质平台,让科幻种子深植巴渝。

重庆市关工委副主任、市教委关工委主任、市青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帅逊表示,将以大赛为起点,推动“成渝少儿科幻创作联盟”建设,联动两地科学馆、出版社资源,“让长江经济带的科幻火花,点亮更多少年星空”。(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