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绿” 绘育人底色 精准护航青少年成长——专访雅安市关工委执行主任张必达

罗晓庆
2025-08-13

(关爱明天全媒体记者 罗晓庆)深耕“红+绿”特色实践、创新“五助一帮”关爱模式、积极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雅安市关工委在持续提升关爱工作实效、护航青少年成长的征程中步履铿锵。本刊记者近日对话雅安市关工委执行主任张必达,解码如何以特色铸品牌、精准帮扶暖童心。


《关爱明天》:雅安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关爱品牌,在品牌打造方面,雅安各级关工委最突出的经验是什么?

张必达:我们尤为注重结合本地实际,确立自身的特色定位。在关爱品牌打造中,雅安着力突出“红+绿”主题。一方面,雅安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雅安各级关工委持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系列活动。另一方面,雅安是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市。我们着力推进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32个市级基地。这两个方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雅安的鲜明特色。

在具体举措方面,首先是强化协同机制。我们与教育部门联合授牌绿色发展基地,将其纳入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次是加强经费保障,比如对建成验收的绿色发展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第三是注重效果评估,坚持每季度开展工作总结与成果展示,确保服务内容符合青少年需求并取得实效。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加强红色、绿色等各类阵地的融合发展,深化“红+绿”品牌建设。

《关爱明天》:雅安市建成的32个市级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中,天全县的“双园模式”获得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三次肯定性批示。其创新性实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必达:打造绿色实践教育基地,是践行“红+绿”理念、服务青少年成长与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其中,劳动实践是基础环节,很多基地承担着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任务。?在基地,学生可亲身参与种植、采摘等生产实践,雨城区的茶叶基地就是典型。科普教育为实践活动的深度提升支撑,如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具有专业背景的教授唐茜,在基地为学生系统讲授茶树栽培与育种等科普知识。

绿色实践教育基地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核心在于实现“双促进”。以天全县的“双园模式”为例,该模式将教育园区(劳动实践基地)与产业园区有机融合。学生在基地参与劳动实践(如农产品初加工),其劳动成果可对接本地产业体系,既让学生习得了知识、体验了劳动,也为本地农产品推广、产业链完善贡献了力量,实现了育人价值与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双赢。

《关爱明天》:雅安各级关工委实施的“暖冬行动”“金秋助学”等项目已惠及6万余名青少年。在精准帮扶方面,关工委有哪些创新举措?

张必达:在资源统筹和精准对接上,我们探索出多项路径。一是拓展线上募捐渠道,通过腾讯公益、支付宝等平台发起项目,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可快速募集资金。二是深化部门联动和社会协作,比如联合政法系统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协同爱心企业实施“金秋助学”项目,连续4年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

为确保帮扶覆盖重点群体,我们坚持需求导向与精准发力相结合。以名山县为例,当地探索建立实名登记数据库,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进行摸底登记,为“五老”志愿者开展一对一帮扶精工精准匹配依据。在项目设计和资源分配中,明确向民族地区、偏远山区及困境儿童倾斜。“金秋助学”项目优先资助少数民族困难学生,“暖冬行动”的资金和物资重点覆盖石棉等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问题相对突出的地区。

《关爱明天》:在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可分享?

张必达: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主要通过搭建平台和提供专业支持来推进工作。线下依托“五老讲家风”等活动载体,在芦山、荥经等地的家长学校常态化开展活动,传播好家风好家教,以身边德育案例提升家长的参与度和认同感。线上组建名师指导团,开发家庭教育线上课程,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方便家长随时随地学习科学育儿知识。

我们还注重发挥“五老”工作室的阵地作用。如荥经县的“宇露工作室”,便是整合“五老”、专业社会工作者及心理咨询师等多方力量的创新平台,可针对性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抚慰、学习辅导等具体问题,有效串联学校专业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关爱资源,成为协同育人的重要枢纽。

《关爱明天》:您在今年工作会上提出,要推动关工委组织向经济园区、行业商会等新业态延伸。请问如何破解新业态领域组织覆盖难、活动开展难的问题?此外,针对“五老”工作室等特色阵地,下一步将如何提升专业化与特色化水平?

张必达:向新业态、新经济领域延伸组织,确实面临覆盖难、活动开展难等问题。我们的解决思路是“灵活覆盖、项目切入”。在覆盖方式上,遵循“行业归类、区域挂钩”的原则,如在经开区以园区为单位建组织,在物流行业依托行业工会或商会设立小组。在活动开展方面,推行“项目化运行”,通过提供服务“菜单”,供新领域组织结合自身特点与青年群体需求,比如青年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青年网约货车司机的权益保障、青年主播的法治需求等,“点单式”选择和认领活动项目(如技能培训、安全讲座、法律咨询专场),或设计定制化的小型项目,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确保落地见效。

对于已建成的“五老”工作室,深耕特色、提升专业。特色化是其生命力所在。我们将引导各工作室聚焦自身擅长领域,形成鲜明标识,比如部分工作室专攻法治宣传教育,部分深耕红色文化传承,部分专注心理健康辅导等。专业化是核心支撑。一方面要加强培训以提升“五老”自身专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将积极引入专业力量。如在心理健康工作室,引入持证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师。同时,提升线上服务能力也是提升专业覆盖面的重要举措,包括开发网络课程、线上咨询等。

此外,制度化是重要保障。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更完善的“五老”工作室管理办法,规范其创建、运行、评估和退出机制,强化成果导向,要求工作室定期报告工作进展与成效,确保这些阵地能持续、高效地服务青少年成长。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