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校外辅导活动中,孩子们走进茶园体验采茶。
(关爱明天全媒体记者 罗晓庆 图/杨涛)时值盛夏,雅安群山苍翠。青衣江如绿丝带穿城而过,两岸绿意盎然;熊猫基地里,大熊猫在山谷中悠闲漫步;夹金山顶,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多年来,循着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的脉络,这片“天府之肺”对下一代的关爱,始终如清泉般持续滋养。
近年来,雅安市关工委紧扣“红”“绿”两条工作主线,走出“红+绿”特色发展之路。在红色基因传承中擦亮“党史微课”“红色讲堂”等品牌,在绿色基地建设中打造“校内实践体验、校外劳动教学”的“双园模式”,并打造高标准“五老”工作室65个,促进特色服务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去年10月,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赴雅调研,对雅安多方面工作给予肯定;时任市委书记夏凤俭在市关工委《2024 年工作情况报告》上作出批示,既充分肯定工作,也提出希望与要求,为后续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时留下的革命火种,到如今“熊猫故乡”守护生态的绿色实践,雅安的红色基因与绿色情怀早已融入血脉。这里有安顺场的红色故事代代相传,也有蒙顶山茶的千年茶香浸润人心,更孕育出“以初心护童心、以银发映朝霞”的关工精神。
红色基因的深厚底蕴与绿色发展的蓬勃生机在此交汇,铺就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雅安关工人以“红”“绿”双弦奏响的乐章,正陪伴着青少年向阳生长。
23个宣讲主题入“菜单”
让历史可触可感
7月15日,烈日当空。在天全县城厢镇“文润新乡阳光营”夏令营活动中,老教师冯敦东给小营员们讲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抗战故事,言语铿锵。“不忘国耻,发奋读书,用知识强我国防,以行动圆梦中华!”话音刚落,《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旋律响起,银发志愿者红着眼合唱,孩子们也深受感染,加入合唱。童声中混着苍老嗓音,在夏日里发出滚烫的回响。
“过去,基层关工委红色教育活动虽有不少亮点,开展的次数也多,但存在零而散、缺乏整体设计的问题。”雅安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马作祥介绍,近几年,市关工委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青少年成长需求,组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五老”宣讲员,精心策划宣讲专题“菜单”。基层关工委、有关单位和学校根据需求“点单”,宣讲团及时“派单”。这种方式很受欢迎。
雅安市关工委实施“菜单式”宣讲模式后,根据调研后的实际需求,定制了“魂系夹金山——老红军冯元庭的故事”“强渡大渡河,史诗壮丽耀千秋”等23个主题宣讲,让宣讲通过鲜活的故事支撑,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同时以多样化活动延伸教育触角:如开设校园“微课堂”,邀请“五老”进校园给“00后”讲党史;打造“第二课堂”,开展讲诵红军微故事、红色经典微诵读、建设校园红色微课走廊等活动。
2024年,雅安各级关工委开展红色宣讲270余场,惠及4.2万余人。锤炼宣讲队伍的水平也是市关工委同时推进的工作。市关工委通过调整充实,组建了57名“五老”宣讲骨干队伍,每年编印《雅安“五老”党史宣讲优秀案例》,评选优秀文案、优秀课件及“‘五老’宣讲明星”,以此提升“五老”宣讲员水平,激发其积极性。
今年,宣讲团建设再升级。市关工委印发《雅安市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工作的意见》,制定出台《雅安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三年工作计划》,还组建起“红色传承 助力成长”“红色信使”等9支特色“五老”宣讲团(队)。目前,千余名宣讲员长期活跃在一线。今年扎实开展的“青少年游基地、学党史”等体验式、实践式活动,更为“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教育注入了活力。
32个绿色基地
服务青少年13.9万余人次
红色脉络延伸之处,32片“绿洲”交织成网。近年来,雅安市关工委围绕市委“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工作大局,把“绿色发展”作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了一批青少年绿色发展实践教育基地。其中,市级青少年绿色发展教育实践基地32个,均按“六有”标准建设,即有绿色产业资源支撑,有实践教育活动的固定场地,有便捷安全的交通条件,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人员,有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有活动开展的阵地。这些基地,是市关工委“绿色”育人的坚实依托。
市关工委执行主任张必达深谙阵地长效之道,他带领市关工委领导班子,联合教育部门、川农大及社会关爱力量,推进“基地+学校”联动,打造劳动实践、特色研学、自然科普等校外课堂。基地邀请“五老”专家驻点教学,并通过季度考核确保课程不流于形式。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展实践体验活动1437场次,服务青少年13.9万余人次。
四月春光里,雅安市云台山茶文化学院基地迎来雨城区一千多名学生。他们体验采茶、观制茶,了解机械化制茶工艺。初一学生李倩茜在第一次学习炒制茶叶中初识千年茶韵,感慨道:“这片小绿叶可藏着大文化。我要好好品了。”青少年在劳动中悄然种下绿色发展的种子。
在天全县,“双园模式”独具匠心:孩子们平时在校园劳动小园区里随着季节学种植、学管理,假期就在绿色基地深度研学,连周末都能跟着“五老”学农活。两年多来,天全县5万多名学生在近700场劳动里锤炼,不光学习耕作的知识,更深悟“汗滴禾下土”的分量。
孩子们今天在石棉县安顺场重走长征路,明天到汉源县果园学习生态种植,这种“红”“绿”相映的育人模式,已惠及2.7万余名雅安青少年。“‘红+绿’,让关爱工作有了坚实抓手。”张必达如是说。在这一特色育人理念的滋养下,“五老”队伍自身也在成长。目前,全市4.7万名在册“五老”及高标准打造的“五老”工作室正在拓宽服务维度上不断努力,以“红”铸魂、以“绿”育行,不断助力雅安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