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觅蜜”炼成记

莫尔佳
2025-08-11

内江城市新貌 王斌 摄

在“大千故里·文化内江”万名青少年书画艺术活动的公益课堂上,“五老”给孩子们示范


(关爱明天全媒体记者 莫尔佳 图/内江市关工委)时值盛夏,内江城区烈日炎炎。炽热的阳光下,穿城而过的沱江缓缓流淌,江风轻拂,水面浮光跃金。在全面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第26个年头,这座川南重镇的关爱热潮奔涌不息。

自清代杰出人士曾达一引进甘蔗良种后,糖业在内江地区蓬勃发展,为其赢得“甜城”之名。在这里,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糖业文化精神代代相传,培育出了喻培伦、范长江、张大千等优秀的革命家和文化名人,也浸润出内江人“靠勤劳智慧创造幸福,于困境中寻觅美好未来”的优秀品质和不懈追求。

近年来,内江市关工委紧扣“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聚焦立德树人、助弱帮困、固本强基三大主责主业,在成长引领中展现新作为,在关爱服务中彰显新担当,在自身建设中实现新突破,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焕发出更强劲的时代活力。

关爱之“甜”,在内江关工人“觅蜜”的脚步中,正化作一滴滴甘露,润泽着甜城青少年的成长。

擦亮品牌

推动关爱实践走深走实

今年春天,以“科技强国 筑梦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大千故里·文化内江”万名青少年书画艺术活动在市中区环城小学拉开帷幕。首堂公益艺术课上,授课老师引导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并绘制“独特的头盔”:从五星红旗到未来城市,从自然万象到萌态动物,孩子们通过画笔,徜徉于艺术的海洋中。

自2012年起,内江市关工委联合市教育体育局、团市委、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等单位,持续打造“大千故里·文化内江”万名青少年书画艺术活动品牌,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以上半年在定点学校开展的书画艺术公益课堂、下半年覆盖全市青少年及教师的书画艺术竞赛为抓手,弘扬传统书画艺术文化。13年来,累计组织开展公益课堂3000余场,发动“五老”志愿者和老年书画爱好者1.5万余人次参与,培训青少年逾16.5万余人次,征集参赛作品近4万幅。“不少来自偏远学校的孩子,正是通过这个活动,第一次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市中区关工委执行主任李树勤感慨道,“他们不仅在书画创作中获得了快乐和自信,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受到精神滋养。”

“大千故里·文化内江”万名青少年书画艺术活动是内江市关工委工作总品牌“甜觅蜜”的子品牌之一。2020年,内江市关工委将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与甜城元素、甜城文化、甜城精神充分结合,打造“甜觅蜜”关爱品牌——“甜”承接内江糖业文化之根,“觅”寓意不断追寻、探索,“蜜”寄望广大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成才。

在市本级子品牌中,“长江故里小记者”活动亦深受孩子们喜爱——小记者们行走家乡、探访历史,采访先进人物,参与劳动体验,既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又提升了表达、写作能力。《内江日报》还开辟“长江故里小记者”专刊,常态化登载小记者作品,并邀请具备专业知识的“五老”一对一指导点评。

以“甜觅蜜”总品牌为统领,各县(市、区)依托各自资源“创牌”,构建起多样化品牌矩阵——

东兴区深耕红色教育资源,树立“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品牌,着力发挥范长江纪念馆、双才烈士陵园等阵地作用,引导青少年追寻红色记忆、感悟信仰力量;资中县借力非遗中型杖头木偶戏,打造“大手拉小手,传承与实践”品牌,自创《新包公断案》《网祸》等一批优秀法治木偶戏,将普法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这些县(区)子品牌,不仅丰富和拓展了“甜觅蜜”总品牌的内涵与外延,还形成了“一县一特色”的工作格局,有效提升了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机制赋能

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思想破冰、行动破题、发展破局——近年来,内江各级关工委以机制创新为引擎,全力打造齐抓共管、高效顺畅的工作格局,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持续迸发新活力。

去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后,内江市关工委迅速研究制定《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对标《实施意见》8大核心要求,精心谋划25条具体措施,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任务。“清单对每项措施都明确了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推动任务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导。”内江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郑建鸣表示。

全市关工组织体系不断夯实,截至2024年底,内江市共建成各级关工组织2182个;市、县、镇三级均建立“五老”宣讲队伍,全市“五老”志愿者动态保持在1.58万名;市、县两级共建27个“五老”工作室,立足青少年所需、“五老”所能,探索“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升基层阵地活力。

在威远,一套创新建立的“七委五团”机制,有效提升全县关工委工作质效。

“七委五团”机制,即在县关工委下设党群、政府、社区等7个工作委员会和思德教育调研团、助弱纾困关爱团、校外辅导团等5个工作团,按职能条线精准对接县级各相关部门,并分别由政治素养好、群众威望高、协调能力强的“五老”牵头负责。威远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林仁认为,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每一名牵头老同志既是该委、团的“责任人”,也是对接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人”,他们熟悉部门情况,有的就是这些部门的退休老干部,在工作推进时能“找准人、办成事”。胡林仁举例道,在开展工作时,有时会遇到相关部门配合消极、方案临时有变动等问题,“以往经常就‘卡’在这个环节动不了,或者耗费不少时日才能继续推动。但现在,可能只需要对应委、团老同志打个电话,就能调动资源、解决问题。”

从制度设计到运行机制,从组织架构到服务供给,内江市各级关工委正以系统思维夯实机制根基、释放协同动能,为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用心用情

努力绘就青少年成长“幸福圈”

2025年1月,资中县陈家镇的幼儿小锦被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四期,病情危重,治疗费用远超家中承受能力。镇关工委老同志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县关工委,县关工委赓即启动临时救助程序,给小锦家拨付了4000元救助金,为这个骤遭不幸的家庭在凛冽的冬日里送去一丝暖意。

这次及时的救助,源于县关工委特别帮扶机制。“针对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突发变故、重大疾病等造成的家庭经济困难,由所在镇、村(社区)关工委提出申请,县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讨论研究后,给予临时救助以缓解其燃眉之急。”资中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朱勇说。据他介绍,县关工委自2021年起推进“困境儿童建档立卡”工作,截至2025年5月,已为全县2918名困境儿童建档,并为每个孩子制定“五助一帮”明白卡,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此项工作还被纳入镇党政目标考核体系,切实推动关爱措施落细落小、落实落地。

类似的关爱行动不只发生在资中,更在甜城各地持续开展、不断深化。各县(市、区)聚焦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拓展服务场景,提升帮扶实效,共同构筑起一张用心用情、织密织牢的关爱网。

在县域帮扶工作持续发力的同时,一项凝聚广泛社会力量的市级行动也在稳步推进——

自2020年起,内江市关工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等7家单位共同发起“十元助困·善及吾幼”行动,倡议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和退休职工及社会爱心人士,每年捐助10元参与关爱基金建设。五年来,累计募集善款达779.7万元,资助关爱项目200余个,累计支出达882.3万元,用涓滴善意汇聚起守护青少年的磅礴力量。

“金秋助学·圆梦行动”托举寒门学子逐梦前行,“微心愿”帮扶给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点亮生活微光,“长江故里小记者”定向培育计划助力城乡困境青少年提升综合素养……以一个个项目为支点,以一次次行动为载体,全市各级关工委着力构建涵盖生活帮扶、情感关怀、心理疏导、社会融入、家庭指导等内容的关爱服务体系,努力绘就青少年成长“幸福圈”。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