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品牌赋能 书写青少年成长“暖心答卷”——专访德阳市关工委执行主任王通才

罗晓庆 王通才
2025-08-11

三十余载栉风沐雨,三十余载初心如磐。从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到打造特色关爱品牌,从精准帮扶困境青少年到深耕红色文化传承,德阳市关工委在守护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本刊记者近日对话德阳市关工委执行主任王通才,畅谈如何以创新破局、用温情护航青少年成长。


《关爱明天》:德阳市关工委走过34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之路,您认为这些年最显著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什么?

王通才:首先是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制度机制更加完善。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群团汇报,把关工委工作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 ,德阳市委书记刘光强也对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作出肯定性批示。

其次,关爱品牌逐步成熟。“10元·微爱行动”“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夏令营、关爱明天“零距离”项目、童乐三星堆、继光英雄事迹代代传、社家校协同育人、银龄助教等多个品牌工作不断深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再者,关爱实效显著提升。以2024年为例,全年使用关爱资金711万余元,直接帮扶青少年1万余人。实施公益项目数10个,包括实施助学育才、大病救助公益项目,支持春香留守儿童中心、“金秋助学”资助贫困大学新生、“暖冬行动”慰问困难家庭学生,协助市政府承办的第四届青科赛四川省区域赛,支持教育系统“家校共育”项目,开展黄继光流动纪念馆活动、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阵地活动项目等,全方位覆盖青少年成长需求。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多方支持。一是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比如“10元·微爱行动”每年都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文号召,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本金由市县两级政府出资。二是“五老”的积极参与,一批有激情、有经验的“五老”同志投身其中,如校园“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就是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五老”担任学校的科学副校长、卫生副校长和法治副校长。三是社会爱心力量的支持,2024年基金会筹集善款460余万元,占全年善款的46%。

《关爱明天》:德阳市关工委的“五助一帮”行动成效显著,在精准帮扶方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未来将如何进一步优化?

王通才:在精准帮扶上,我们构建了严谨的工作流程。要求村(社区)核实困境青少年情况,区县关工委入户摸排走访,区县教体局核实情况盖章,帮扶名单需进行公示,确保帮扶流程公开透明。同时,为每一位困境青少年就近匹配一名“五老”,“五老”定期入户,“一对一”结对关心帮助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并完成结对帮扶日志。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五老”志愿者数据库和困境青少年数据库,实现动态更新调整,让“五老”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帮扶关爱更加精准。

《关爱明天》:关工委的生命力在于开展活动。德阳市在传承红色基因工程、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怎样开展创新探索?

王通才:一方面,我们将深化“继光英雄事迹代代传”品牌建设,持续开展流动继光馆巡展活动,使其走进更多学校。同时,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培养红色宣讲队伍,为青少年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青少年讲解员用童言童语讲好红色故事。另一方面,将和市委社工部开展关爱明天“零距离”活动,深入社区开展红色系列活动,拉近青少年与红色文化的距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我们依托本地三星堆丰富的文化资源,面向全国3至16岁少年儿童举办“童乐三星堆”少年儿童创作大赛。第三届大赛共征集1098件作品,评选出112件优秀获奖作品。通过创作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古蜀文明,用创意讲好三星堆故事。

在德孝文化方面,持续打造“孝心在成长”青少年德孝文化教育品牌,依托孝源里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等阵地资源,推出12个点位的旌阳区“红领巾社会实践地图”,带领青少年感受德孝文化魅力。

《关爱明天》:推进“五老”队伍建设是重点工作,针对当前队伍建设存在的难点,市关工委提出的“专业化、特色化”的新目标将通过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

王通才:建强“五老”宣讲团。每个季度安排有经验、有热情的“五老”进校园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向各级关工委广泛征集优秀“五老”宣讲课件,组织专家评选优秀课件,并通报表扬。建立“五老”宣讲员储备库,动态更新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名单,实施好“五老”宣讲员常态化退出和优选机制,为关心下一代宣讲提供人才储备。

定期开展“五老”宣讲员培训,进一步提升宣讲水平。抓住市县乡换届契机,针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性、制度机制、政策等主题,对基层“五老”开展培训。加强媒体宣传,开展“五老”进直播间、在《中国火炬》《关爱明天》等杂志上宣传工作成效、制作宣传片等,扩大工作影响力,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