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古良驹 摄
眉山市各级关工委传承弘扬“三苏”好家风编印的相关读本
(关爱明天全媒体记者 莫尔佳)在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东南方向,坐落着一个名为“滴水”的村庄。它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不足4000亩,是多悦镇最小的一个村。村民仅有2700余人,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柑橘和外出务工。
就是这样一个地处浅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村庄,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了9位博士——他们中有的参与了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攻关,有的成为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有的在企业管理岗位上担当重任。
没有特殊的教育资源,没有优渥的经济条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村庄为何能培育出如此多的高端人才?村里人讲起这件事,神色平静,语气中带着一份朴素的自信。年过古稀的多悦镇关工委执行主任甯成泉是土生土长的滴水村人,“从我那一代人起,大伙儿对子女的期许,就是好好读书,长大成才。”
重教尚学,在滴水村蔚然成风,追根溯源,离不开三苏文化的浸润。千百年来,“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苏门家风对眉山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悄然渗入了滴水村的点滴日常。
九博士的成长密码
走进滴水村,村庄入口和文化广场的显眼处设置了三苏文化宣传栏,展示三苏生平事迹、诗词佳作和家风故事。但在这里,“三苏好家风”不仅存在于展板上的文字里,还融入了村民的生活:是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是邻里之间的浅言絮语,也是村里孩子耳濡目染中习得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方法。
九位博士,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父母大多是普通农民或小本经营者,文化程度并不高,但相信读书能明理正身,也能改变命运。家长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把对子女的教育融进饭桌上的闲谈、睡前的一则故事、一场小考后的鼓励中。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的刘菲,8年前取得了清华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她的父亲刘俊辉过去常年在外打工,如今在村里承包了20多亩果园。一聊起对女儿的家风教育,这位健谈的老大爷便打开了话匣子:“我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时不时要给她讲三苏的故事。”说到这,刘俊辉还即兴背了一遍《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给她讲,苏轼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我说你看这个人多有趣,多豁达。”他记得刘菲初中时,周末遇到一道题解不出来,硬是跑到菜市场找到了老师,问清楚后才罢休。“她就是那种不把题整透彻、弄明白,心里就放不下的人。”刘俊辉说,就是这股钻劲和韧劲,帮助刘菲在工作中不断攻坚克难。
拥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的宁静,自小懂事听话。初中时,她在苏祠中学就读,与三苏祠仅一墙之隔。“学校校风很好,宁静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宁静的父亲宁成贵说,自己和妻子都很“踏实”,孩子也随了这一点,“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
而2007年获英国考文垂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的熊志勇,小时候却是村里出了名的“调皮蛋”——田里摸黄鳝、下河洗澡,样样都干。“娃娃脑壳好用得很。”滴水村关工委执行主任宁成清笑着回忆,那时候,熊志勇的父亲是村小的老师,对儿子要求极严,经常告诫他:“读书才有出路。”在父亲的督促下,熊志勇逐渐蜕变,成长为一个目标坚定、自律自强的少年。这为他后来走出国门、潜心钻研打下了基础。
这些年来,村“两委”有意识在村庄治理中融入家风元素。每逢传统节日,村里都会组织开展活动,邀请区艺术团到村里表演歌舞、小品、快板、相声、诵读东坡诗词等节目,让三苏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而更深邃的传承,是在村民一言一行中流淌的善与正。在滴水村,邻里之间礼让守信、尊老爱幼;有谁遇上困难,大家纷纷帮衬;哪怕涉及个人得失,村民也愿意为集体多想一层、多让一步。这样的村风熏陶之下,走出去的孩子也不改本色——中国科学院博士梁锦平,如今在成都某高校从事化工环保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每次节假日回老家,她依然围上围裙,在自家小铺帮父母卖糍粑。
“‘滴水’——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引导孩子学、带着孩子干、做给孩子看。”在东坡区关工委执行主任陈云华看来,好家风的传承,不是光靠家庭就行,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的引领。
一件“家宝”,承载家风延续
近年来,以三苏文化为根脉,围绕家风家教工作,眉山市不少学校、社区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作为较早系统化开展家风教育实践的学校之一,彭山区鹏利小学走出了一条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独特路径。
鹏利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学校学生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教育力量相对薄弱。 2014年,受央视马年第一问“你家的家风家训是什么?”的启发,学校启动了“立家训”活动。
鹏利小学设计了一整套流程:每个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学校就通过班会课和微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和家长认识什么是家训、明确现代家风家训内涵。之后,学校组织学生与家长一起“立家训”。商讨、整理、提炼、确定,再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家训卡”,内容包括家训文字、家庭成员签名以及全家福照片等。制作完成的“家训卡”,会被用以布置学校的家风家训墙和班级文化墙。
随着活动的逐渐深入,学校开始向家长们推荐与家风有关的好书,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其中,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苏门家风》最受欢迎。鹏利小学工会主席刘晓燕说:“那时候,我们定期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发送推文,涉及‘三苏’家风故事与经典诗文的内容,家长留言积极性是最高的。”
2017年,在彭山区关工委的指导下,鹏利小学逐步形成了“读家书、施家教、立家训、传家风”的“四家”教育体系。近两年,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让“四家”教育更加落实、落地,鹏利小学将其创新升级为“读好家书、写好家信、续好家谱、守好家宝、做好家宴”的“五好活动”,推动传统家训与现代生活场景的融合。
学校四年级学生方梓涵的“家宝”,是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签发的复员军人证明书。起初,方妈妈并不理解学校布置这项任务的意义,在女儿反复要求下,她翻出了压在箱底多年的一个旧包裹。看到自己出嫁前外公郑重送给自己的礼物,方妈妈热泪盈眶——她忆起外公告诉自己的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负伤、右眼失明的故事,也想起了外公的那番话:这是外公用鲜血换来的荣耀,送给你,也希望你能把“赤胆忠心”的精神传给你的孩子——这张泛黄的纸,不再是“被遗忘的旧物”,而是家族荣耀的见证和家风延续的载体。
彭山区关工委执行主任梁则栋介绍,近年来,在区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区关工委牵头,将“四家”教育与东坡文化、孝道文化相结合,在全区进行推广,并联合鹏利小学、相关部门、镇(街道)开展“好家风家庭”评选活动,迄今共评出1949户。区关工委还出资为“好家风家庭”制作精美的家训牌匾,并举行隆重的牌匾发放仪式,有效扩大品牌影响力。
类似的基层探索,在眉山各级关工委牵头和多方协同下,得以不断延伸实践触角,从点位建设走向系统推进,为眉山市构建全域统筹、可持续的家风建设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三苏家风”可学、可做、可感知
眉山,有“千载诗书城”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有深厚的家风育人实践积淀。早在2013年,眉山市关工委便着手探索家风家教工作。2019年,市关工委在彭山区召开全市家风家训工作推进会,会后整合各地经验、名人家风、优秀“草根”家训等内容汇编而成的《东坡故里家风家训教育》,被发至各基层单位,成为全市推进家风家教工作的重要工具书。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三苏祠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眉山家教家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也给市关工委的工作开展明确了方向。“我们总的思路是,以弘扬三苏家风为重点,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协同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推动家风家教工作在全市落地见效。”眉山市关工委执行主任牟刚俊说。
近年来,眉山市各级关工委持续发力,逐步构建起覆盖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工作体系。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为果介绍,全市多所小学将三苏祠、三苏纪念馆作为研学基地,部分学校还组建起“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培训孩子们学习、讲述三苏故事。各级关工委组织“五老”宣讲员常态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关爱活动室,宣讲“好家风、好家教”。他们把三苏家风从典籍中“解构”出来,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把“读书正业”“孝慈仁爱”等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语境,转化为孩子们可学、可做、可感知的日常准则。
全国苏轼研究会会员、眉山市关工委青少年思想道德宣讲团成员钱云华认为,三苏文化贴近大众、贴近生活,孩子们接受相对容易,“带孩子走进三苏祠,在古井边讲‘饮水思源’,在黄荆树下讲父母的训诫与期望,在木假山堂前解读‘木假三峰’的寓意……实地、实景、更具感染力。”
眉山各县(区)结合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在资源整合、平台建设、典型选树上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东坡区发挥“三苏故里”优势,依托“东坡文化月”“三苏家风进万家”巡展等品牌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家风教育活动;彭山区在落实“四家”教育的同时,从李密《陈情表》中汲取孝道文化精华,讲好“敬老爱亲”故事;仁寿县借力“家长学校”阵地,将家风教育内容列入学校用书《家长必读》,融入日常教学;青神县除讲好西山革命烈士毛慈影的红色家风故事外,还通过构建生活化教育场景、重塑父爱教育价值,打造“眉好幸福家”家庭文明建设品牌;丹棱县则以清代名臣彭端淑为榜样,弘扬其“学则易不学则难”的治学精神……此外,各地还注重选树草根典型,为基层群众和青少年树立可亲、可学、可感的身边榜样。
从滴水村九位博士的成长轨迹,到鹏利小学那一张张精心制作的“家训卡”;从“五老”宣讲员一场场深入浅出地宣讲,到一块块挂在门楣上的家风牌匾,在眉山,“三苏好家风”不再只是静卧典籍的历史记忆,它在家庭间延续、在校园里发芽、在社会中繁茂,也悄然融入青少年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