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华:孩子们心目中最可亲的“南山奶奶”

高原
2025-08-11

人物档案:78岁,中共党员,攀枝花市东区大渡口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从事关工委工作22年,获评第十二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陈玉华坚守“三心”准则——真心倾听、耐心引导、匠心赋能,将全部热忱倾注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中,她务实笃行、善抓关键,“三顾茅庐”建立起南山“五老”队伍;牵头打造“南山讲堂”品牌,坚持亲撰《英雄时代》等数万字宣讲稿,开展网吧义务监督、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可亲的“南山奶奶”。


(文/通讯员   高原)她总爱背个帆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润喉糖和孩子们送的手工卡片。开座谈会时,她习惯前倾着身子听孩子说话,听到有疑惑处,便低头速记;遇到有困难的家长,她握着对方的手仔细询问情况,声音温和却有力,“别急,我们一起想办法。”她家住攀枝花市东区大渡口街道南山社区,是孩子们口中的“南山奶奶”。她情系下一代、乐于奉献,曾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

从2003年成为一名“五老”志愿者,陈玉华扎根基层关爱工作一线,一干便是22年,她说“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我是一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只要能动,我就有义务和责任为孩子们出一份力。”

“三顾茅庐”建队伍

2003年,面对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离退休党员居住分散、管理困难的局面,陈玉华主动挑起了该公司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同年,她加入东区大渡口街道关工委,成为“五老”队伍的一员。在工作中,她意识到,关心下一代工作正是凝聚离退休老党员力量、发挥其余热的理想平台。

为动员更多老同志参与到关爱工作中来,陈玉华开启“三顾茅庐”式走访,一次次登门拜访老党员、老教师。她秉持“就近就地、发挥特长、量力而行”的理念,用真诚点燃老同志们的奉献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南山社区第一支由20余名老党员、老教师组成的“五老”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此后,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南山奶奶”“五老”工作室挂牌。2023年,工作室荣获区级优秀“三线五老”工作室称号。

“南山讲堂”树旗帜

“我没多少文化,但爱学习。”这是陈玉华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给孩子们讲好课,她将报纸上的时政新闻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把党史故事编成顺口溜,还翻出老同事的三线建设日记作为珍贵素材。几十本泛黄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她的《英雄时代——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一条永载史册的铁路》等数万字宣讲稿。

“南山讲堂”是她和“五老”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工作的主阵地。每年,从南山中学的“开学第一课”到社区的“红色基因传承”活动,从“弘扬三线精神”主题宣讲到“关爱成长与法同行”普法课堂,她总能把大道理讲得生动有趣。讲三线建设故事时,她模仿当年工人用板车拉运钢材的动作;讲伟人故事时,她就惟妙惟肖地模仿伟人读报时的专注神态;普及安全知识时,她直接拿着购买的过期食品包装“现身说法”。

“陈奶奶的课非常有趣,我很喜欢听!”南山中学初二学生小林说。有一次讲“学雷锋”主题,陈玉华带着孩子们走进社区开展卫生清洁活动,她以身作则,蹲在楼道里,认真擦拭了半小时扶手;讲“共创文明城”内容时,她把自家种的花卉搬到社区花坛,手把手教孩子们辨认“蜀葵”“三角梅”。其他“五老”效仿她,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越讲越起劲,“和娃娃们在一起,我们也年轻了”。如今,“南山讲堂”已然成为南山社区的红色品牌,不少周边街道都慕名来“取经”。

扎根社区护“幼苗”

在陈玉华心里,关心下一代应是实实在在的守护。几年前的一个暑假,得知长寿路片区一名学生考上大学却凑不齐学费,她二话不说翻出存折,取出2000元塞到孩子手中:“娃娃,书一定要读!”自那以后,她每年都要给困难青少年捐2000元。22年里,有200多个孩子收到过她的“爱心红包”。每当有人劝她:“您每月就2700元退休工资,省着点花!”她总是摆摆手:“我吃得饱、穿得暖,够用。娃娃们缺的不是钱,是希望。”

更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家住在攀枝花市南山实验学校旁的陈玉华,常看到放学的孩子们围在流动小吃摊前。看到油锅里发黑的油,她坐不住了,牵头组建了“五老”巡逻队,打响“舌尖保卫战”——检查小吃摊卫生状况、蹲守小商店核查食品保质期,遇到不规范操作就耐心劝说:“娃娃读书不容易,可别害了娃娃们。”守护的范围还不止于此。每周两三次,她带着巡逻队在学校周边巡查:劝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劝离抽烟喝酒的社会青年,甚至连路上的碎玻璃都仔细清理。这些年,学校周边的小吃摊干净了,网吧里也看不见未成年人的身影了——“南山奶奶”和她的“五老”队伍,用脚步给孩子们丈量出了一片安全的成长天地。

从三线建设的“新移民”到南山社区的“守护人”,从基层工作者到“五老”志愿者,陈玉华用22年的坚守,写就了一名老党员关心下一代平凡又不凡的故事。她说:“党员徽章戴在胸前,责任就扛在肩上。”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