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出发,一条跨越两千多公里的爱心纽带悄然系紧;
在大凉山,一场持续十年的助学行动步履不停。
(关爱明天全媒体记者 莫尔佳 图/受访者提供)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山色苍茫间,美姑县巴普镇的轮廓逐渐显现。这里地处大凉山腹地,镇辖区内,崇山峻岭间散落着一个个静谧的村落,乃拖村便藏在其中。
25岁的约其约西是巴普镇巴古小学校乃拖村幼教点的老师。这个健谈、爱笑、善舞的彝族姑娘,是土生土长的乃拖村人,也是家长们眼中“有学问、见过世面、亲孩子”的好老师。
然而,十年前的约西自卑、内向,正徘徊在辍学边缘。2015年,她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独自拉扯姐弟三人,生活极其不易。“初三那年,我本来想过要辍学回家帮忙,但妈妈坚持让我读书。”
约西选择继续读下去,但生活的重担始终让她不安。直到2016年的一天,正在乐山市计算机学校就读的她接到了一通电话——母亲告诉她,她和弟弟妹妹都被纳入了“同一苍穹下”凉山助学项目的受助名单。
约西读完中专后,考上了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期间,她靠助学贷款交了学费,助学金和自己兼职赚的钱则被用作生活费。毕业后,她在西昌市一所私立幼儿园找到工作,还清了助学贷款。2024年,为了照顾母亲,也为了“给培养家乡的下一代出一份力”,约西回到了乃拖村。
美姑县俄普小学校的数学教师吉由木惹同样是“同一苍穹下”的受益者,谈及自己大二时收到的那笔助学金,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对我的人生是至关重要的。”
在约西和木惹故事的背后,是一份来自远方的持续关爱。这份关爱,源自一项在凉山耕耘了十年的助学项目。
吉由木惹在给孩子们上课
点亮“苍穹”,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2015年,数名爱心志愿者在凉山支教时,走进了大山深处孩子们的生活:近距离接触到那些困境青少年,孩子们渴望读书、渴望改变的眼神,令他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也是在这一年,为了更好地帮助困境青少年,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在与凉山州关工委沟通协商后,志愿者发起人随后立即成立了上海同一苍穹下公益基金会(下文简称“同一苍穹下”),与凉山州关工委、州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签订助学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由“同一苍穹下”对接爱心人士募集善款,资助由凉山各级关工委筛选出的当地困境青少年,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追逐梦想。
2015年11月14日,项目在普格县孟甘乡古里小学正式启动。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从上海出发,一条跨越两千多公里的爱心纽带悄然系紧;在大凉山,一场持续十年的助学行动步履不停。
这些年来,从最初接触到项目正式落地,从确定受助名单到发放助学金,再到反馈资料的收集和受助名单的更新,受助学生的跟踪了解、成长进步,凉山州关工委、州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与“同一苍穹下”之间形成了一套细致、稳定的协作机制。
随着项目持续开展,这套机制也不断进行着调整和完善。据州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杜秀丽介绍,最初几年,助学金在每年秋季、春季学期各发放一次,从2020年起,为减轻各方事务压力,提高运作效率,改为每年发放一次。资助标准也几经提升:项目初期,无论就读阶段,每人每年助学金均为1200元,自2022年起,调整为小学生1200元、初中生2400元、高中生和大学生3600元,今年又将大学生资助标准提高到5000元。
8362人次受助,895.13万元助学金——仅在乃拖村,前前后后就有130余名孩子接受过“同一苍穹下”的资助。数字见证着善意在信任与责任铺就的帮扶之路上静静延伸,照亮着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求学方向。
助学金发放现场
“像挖土豆一样,把孩子一个一个‘挖’出来”
项目启动之初,摸排受助对象是极为重要的工作。精准摸排,就是确保受助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真正需要支持的孩子。
如今的巴普镇镇长曲比尔洁,当时是美姑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兼乃拖村驻村第一书记。正是在关工委和驻村工作日常的一次次走访中,他发现了约西、木惹这样的孩子,并将他们推荐进受助名单。
为了让助学项目顺利执行,各县(市)关工委投入力量。每年秋季开学后和次年助学金发放前,各县(市)关工委都要组织开展核查工作,更新受助学生的学籍信息和家庭状况,筛选新一批符合条件的困境学生,确定收款方式和信息等,并将整理好的资料提交至州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后者审核后反馈给“同一苍穹下”。
尔洁当年工作做得尤为细致,在项目要求提供的资料外,他还为每个孩子单独建档,“我记得装满了20多个文件夹。”
最高峰时,全州一年有800多个孩子受助。仅普格一个县,受助学生就分散在县内32所学校里。由于各地关工委办公室人手有限,往往需要依靠学校、乡镇、民政等部门协助。尤其在撤乡并镇、学校分流学生期间,找到并重新确认孩子们的信息更为困难。昭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约者尔吉苦笑着说,这些年来,最让他头疼的,就是老会出现受助学生家长更换电话号码联系不上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县关工委工作人员只能将孩子的身份证号码发给教育局或乡镇,请他们帮忙查,有时候还得自己走村串户询问。尔吉形容,“像挖土豆一样,把孩子一个一个‘挖’出来。”
在推进项目过程中,各级关工委也摸索了更有效的工作方式:如建立受助学生、家长的QQ群、微信群集中发布核查信息,再逐一联系未回复的受助人;挑选受助孩子家长中的积极分子担任小组长,协助通知和反馈;在信息录入和资料归档方面制定更细致的标准和模板,力求提高核实的效率和精准度……
尔吉说,受经济条件所限,本地关工委在募资方面力不从心。“‘同一苍穹下’的助学金,真的帮了我们这太多的困境孩子。”他说,自己希望能做好这项“爱心”的搭桥工作——而这,也是许多在项目中默默耕耘的凉山关工人共同的想法。
2017年助学金发放前夕曲比尔洁的办公桌
感恩与梦想:谢谢您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我要替我妹妹感谢您。”在布拖县举办的2024—2025学年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布拖中学的受助学生阿呷哽咽着,对电话那头的资助人一遍遍重复着这句话。
阿呷是“同一苍穹下”凉山助学项目首批受助孩子之一。开始接受资助时,她读小学二年级,如今已是高二学生了。很小的时候,阿呷和妹妹就被卷入了生活的风雨——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姐妹俩依靠低保和亲戚们的接济度日。直到阿呷13岁那年,母亲才因丈夫去世,重新回到姐妹俩身边。
去年,阿呷的妹妹考上了高中。“但我妈妈觉得初中读完就可以了。”阿呷说,母亲不愿意再给妹妹交学费。万幸的是,妹妹报名前夕,阿呷收到了自己的助学金,及时给妹妹缴上了学费。她告诉资助人,“如果不是您,我妹妹就没法读书了。”
为了凑学费,姐妹俩会在假期一起外出打工。“高中之前,我和妹妹在学校花不了太多的钱,但现在就比较难了。”尽管如此,阿呷说,自己和妹妹“怎么也要把书读出来”。她说,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像她认识的很多女孩子一样,“小小年纪就嫁人、生孩子”;她想读书,想走出大山,想看看“工厂外的大城市”是什么样子。
与阿呷相比,昭觉民族中学的受助学生索玛是幸运的——她有开明的父母:父亲常年在高寒地区打工,母亲在家一面务农,一面照顾着五个孩子。尽管家里的经济捉襟见肘,但索玛父母始终坚持供子女读书。小学三年级时,索玛被纳入救助名单,“那正是我家最困难的时候。”索玛说,这几年家里条件改善了不少,但是因为两个姐姐都在读大学,花销比较大。她说,助学金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也帮她的爸爸妈妈减少了一部分经济压力。
索玛正为明年将要到来的高考努力着,她的目标,是考上一本院校。“我身边很多人都觉得,这在我们民族地区是很难的。”索玛说,“我的姐姐们一个读的专科,一个读的二本,但我想努力试一试,也想给弟弟们树立榜样。”
“谢谢您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曙光,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念。”在给资助人的感谢信结尾,阿呷写下这样的文字。
受助孩子与“同一苍穹下”爱心人士紧紧抱在一起
【记者手记】
教育是希望的火种,爱心是温暖的薪柴。“同一苍穹下”秘书长贺静说,每一笔助学款都来之不易,许多捐助人在自身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慷慨相助。“虽然基金会也面临着捐助人断供、流失等各种筹资上的困难,但这个项目我们要在凉山坚持实施下去。钱虽不多,在孩子的求学路上却是一份支持、一份关怀。”
十年来,助学项目在凉山州的接续行动,陪伴许多身处困境的孩子走出命运的泥泞。
普格县螺髻山中学校高三学生妮扎,母亲早逝,父亲与继母外出打工供养家中四个孩子读书,她在生活和学业的压力里咬牙坚持,只为追寻心中的大学梦;会理市民族中学高一学生依洛,11年前父亲去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靠母亲务农维持一家四口生计,她成绩优异,获得的一张张荣誉证书被母亲细心收藏;普格县普基镇中心校六年级学生尔古,年幼时母亲离家失联,两年前父亲又因病去世,寄居在叔叔婶婶家中的他,怀着成为语文老师的理想,默默努力……困顿与迷茫没有阻挡这些孩子追梦的脚步,每年收到的助学金,是他们追梦路上的助力和激励。
十年,微光成炬。受助学生中的一些人,已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着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和爱与坚持的温度。
“这不仅是一笔笔资金,更是照亮孩子们未来的一束束光。”凉山州关工委副主任、州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理事长米色尔海表示,在凉山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上海同一苍穹下公益基金会凉山助学项目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也让他们将来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文中阿呷、索玛、妮扎、依洛、尔古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