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明天网记者 罗晓庆)近日,中国关工委通报推出27个“五老”工作室优秀案例,攀枝花市的“三线五老”雷永工作室名列其中,是四川省唯一上榜案例。
【人物榜样】雷永,79岁,“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攀枝花市西区矿务局退休工人、河门口社区五老志愿者。1945年出生于四川渠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65年,他到攀枝花参加三线建设,被分配到矿务局建材总厂电杆厂担任锅炉工,直至退休。年轻时,他是一名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锅炉工人,总结出“剂量小、勤添煤、小风量、捡二炭”的操作法,极大节省了原煤用量。
退休后,他积极投身社区服务,主动成为“三线故事”讲解员、老少结对帮扶员,一遍遍为年轻干部、中小学生和群众讲述三线建设时期艰苦奋斗、波澜壮阔的故事。他坚持二十年不间断地进行爱心捐款,帮扶留守儿童、残疾家庭及困境青少年。2018年西区河门口街道河门口社区为他成立“雷永·家”公益帮扶中心,成为助弱帮困的爱心汇集地。
2020年,西区河门口三线文化基地“习风园”挂牌成立“雷永工作室”。2023年6月,该工作室入选攀枝花市首批“三线五老”工作室。雷永,这位普通锅炉工人,扎根岗位、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党、为国、为人民的初心。他以最生动的凡人善举、点滴小事深刻践行了三线精神。
投身建设 熔铸初心
上世纪60年代,雷永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之后一直在老家四川渠县李复乡一个农村务农。1965年10月底,雷永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跟着大部队奔赴渡口(攀枝花在三线建设时期的名字),参与三线建设。“我打着光脚板,肩背一个旧被盖、一个碗、一双筷子就出发了。我觉得我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支援建设。”抵达渡口后,雷永被分配到6号信箱(电力指挥部代称,在攀枝花开发建设时期,各机构和单位是以邮政信箱代号为名)下属的附8号电杆厂,负责烧锅炉。在三线建设初期,缺乏机器设备,大部分工作都是人工肩扛背驮。没有搅拌机,只能人工拌混凝土,而做好的水泥电杆也需人力抬下山。当时渡口是不毛之地,“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一些同志选择离开。然而,雷永坚定地说:“毛主席这么关心渡口建设,我们绝不能放弃初心,绝不当逃兵。”
不仅如此,他还主动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1966年2月,他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送电大会战。当时,他吃住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尖上,早晨挖塔基,傍晚挥铁锤、打钢钎。最艰难的任务是穿过又弯又长的崎岖山道,将120多公斤重的铁件扛上山。累了一天下来,建设者们还要到农户家里去背水上山解决吃喝的问题。“看到工程进展缓慢,我恨不得一下就把所有铁件都送到山顶。”艰苦奋斗一年多,直到渡口到平地的137机铁塔顺利通电。当时雷永被称作“飞毛腿”,还被大会战指挥部评为“先进生产者”。
1967年,雷永回到电杆厂锅炉工的岗位。他在岗时,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还利用空余时间自学烧锅炉技术。很快,雷永不仅掌握了锅炉运行中的故障处理、维修等技术,还努力追求“双增双节”,不断摸索技术改造,最终总结出“剂量小、勤添煤、小风量、捡二炭”的操作法,极大节省了原煤用量。为了抢工时和提高班产量,雷永经常奋不顾身地钻进尚未冷却的锅炉内进行检修和更换配件。雷永所烧的锅炉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两台超期服役的锅炉也因此延长了使用寿命。他所在的锅炉班曾荣获“省煤炭系统优秀五好班组”的称号。
在当年的渡口,物资极为匮乏,蔬菜更是难得。1967年,他在工作之余,在工厂附近开荒刨土种蔬菜,修沟渠养鱼。在1968年至1979年间,雷永共计贡献蔬菜67000多斤、甘蔗3000多斤、成鱼400多斤等。
随着缺菜问题得到缓解,雷永又主动请缨,带家人无偿为单位铸造水泥花窗、花砖、小平板等,累计创造价值50多万元。雷永不断摸索“双增双节”的办法。他收集报废电杆、楼板、水泥制品支架,将其砸碎取出里面的钢筋,重新浇筑出新产品;用手工编织的箩筐,捡拾了13多吨煤块,待厂里派车运回后,用作锅炉燃料,为工厂节约了上万元。
自20岁立下“党要我们干就干”的誓言起,雷永始终坚定不移地为建设攀枝花而努力,多次获得表彰。他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十大杰出劳动模范、四川省“双增双节”能手、攀枝花市建设英杰、市特等劳动模范、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50余项荣誉称号。
成立“工作室” 续写使命
出身于贫苦家庭的雷永,并不富有,但心怀无垠大爱。2001年,因长期烧锅炉受到强光照射,雷永因眼疾而退休。退休后,他年年爱心捐款,还主动参加社区“五老议事会”和关工委工作。
雷永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三线建设亲历者的典范,激励着周围的人,并成为“雷永工作室”成立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2018年,雷永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西区河门口街道高家坪社区(2020年合并为河门口社区)以他的名字成立“雷永·家”公益帮扶中心。该中心吸纳了辖区10余家企业成为成员单位,居民在雷永的感召下,自愿捐赠善款,累计募集资金和物资超过10万元,中心募集的爱心基金先后帮扶了100多名贫困学生、残疾人和重特大疾病居民,助弱帮困的工作至今仍在继续扩展。
“雷永工作室”于2020年在西区河门口三线文化基地“习风园”挂牌成立。雷永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他除了时常到网吧劝导青少年远离网吧,还要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社区给干部、党员及青少年讲课,还要参与社区重大事项的议事,常常忙到深夜。雷永平时还主动参与街道社区“三说会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并在“五老说和,社会组织说帮”工作机制中充分发挥作用,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件,积极发挥了党员在基层治理中先锋模范作用。
在雷永的精神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五老”志愿者加入“雷永工作室”,李有兰、黄先菊、彭建文、刘兴标等“五老”成为工作室核心成员,并组成了有40余名成员的“五老志愿服务队”。他们积极参与宣讲党史、三线精神等公益活动,并自发成立了“五老党员突击队”,建立示范岗,为社区提供免费水电维修、环境卫生保洁等服务,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团队的力量,将个人的善举凝聚成了更大的力量。
发挥优势 助力“共富”
2022年1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雷永工作室”借此机会,积极推动“党建带关建”工作,率先探索、打造样板,结合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服务推行七条“共富微路径”,聘请“五老”代表加入“共富观察团”,选树“五老”典型开设“共富微讲堂”,发动“五老”宣传“慈善共富基金”,成立“五老”文艺队搭建“共富大舞台”等。这些经验和做法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赞赏,工作室还入选2023年度全省改革典型案例和全市“十佳微改革案例”。
2023年6月,该工作室成为攀枝花市首批“三线五老”工作室,旨在继续传承和发扬三线精神、关心教育下一代。近年来,该工作室依托“情暖西城”“爱在社区”“背水小道”等特色活动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为充分发挥雷永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熔炉筑党魂”“雷永故事会”等专题访谈讲座,累计为党员群众宣讲三线故事400余场,服务超过2万人次。河门口社区党委书记张德育感慨:“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树立起了一面精神旗帜。他的事迹生动展现了平凡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这座英雄城市的人们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