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彝乡“语”你同行——凉山推普实践绘就民族交融新画卷

王媛清
2025-08-11

七月的凉山,阳光穿透层云,将炽热与希望播撒在彝族聚居区的土地上。7月6日至7月18日,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鸽志愿服务队一行深入四川省凉山自治州彝族聚居区的喜德县开展普通话推广志愿服务活动。团队以光明镇彝欣社区和石门社区为主要服务点,通过走访调研、摆摊设点、推普课堂、技能培训等形式,扎根落实推普工作。



走访调研喜德县居民


实地调研,走访交流察“民情”

“我们希望通过调研,让推普工作既契合政策导向,又真正贴近彝乡生活,找到双语融合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活动开展前,青鸽志愿服务队队长刘正宇对实践队员们提及。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活动中心、街头巷尾,用“问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学习意愿和对普通话推广活动的认识。

同时,为进一步掌握当地居民的普通话使用习惯、使用频率、使用场景,团队延伸调研触角至农贸市场与田间地头。在摊位前、田埂上,队员们与居民唠家常、问需求,精准捕捉发音难点、学习痛点。结合收集的一手资料,团队动态调整活动方案,让后续推普行动更接“彝乡地气”。调研间隙,队员们走进彝族语言文字展览馆,透过古老彝文典籍、特色文化展品,探究彝语语法结构、词汇特色,挖掘民族文化与普通话融合教学的契合点,为双语指导积累鲜活素材。

摆摊宣传,紧扣民意聚“民心”

社区广场上,推普摊位成为夏日彝乡的“人气打卡点”。队员们化身“推普宣传员”,向过往居民阐释“普通话——沟通力——发展力”的深刻逻辑,学好普通话,既能打破地域交流壁垒,更能拓宽农产品外销、劳务输出渠道,为家庭增收、乡村发展赋能。

趣味互动环节点燃居民参与热情:“跟读正音”专区,队员示范“平翘舌”“前后鼻韵”发音,居民们跟读模仿,在“咬文嚼字”中提升语音规范度;“绕口令挑战”区域,“四是四,十是十”的绕口令让小朋友们追着队员反复请教,大人们则围聚学习“务工常用语”,从“求职咨询”到“安全培训”,实用话术干货满满。一场摊位活动,让普通话从“纸上知识”融入生活日常,成为居民眼中的“生活刚需”。



推普课堂


筑梦领航,推普课堂沐“童心”

“看到孩子们从不敢开口,到主动分享家乡故事,我能感受到‘说好普通话’的种子在他们心里发芽。”参与教学的队员王佳轩目睹推普课堂上的点滴变化,忍不住感慨。团队紧扣民族地区孩童语言学习特点,创新采用“学、引、用、绘”四维融合模式,打造沉浸式普通话特色课程,让知识传递挣脱枯燥枷锁,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队员们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把汉字变成“魔法方块”。用彩纸剪出象形字,“山”字化作连绵峰峦,“水”字绘成潺潺溪流,配合彝语释义,带着孩子们追溯文字起源。课堂上,“汉字拼图大作战”热闹非凡,孩子们分组拼接拆解汉字,在“拆一拆、拼一拼”中,牢牢记住字形与读音,原本生涩的方块字,成了探索文化奥秘的钥匙。



“语”党同行,红色教育践“初心”

为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让民族团结精神扎根,同时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强化普通话应用,实践团队特别设计红色主题课程。课堂上,队员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及彝族人民慷慨接待、竭力支援红军的历史,昔日歃血为盟见证民族团结与真情,今日“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情节触动着孩子们的心灵。课堂接近尾声,实践队员与孩子们齐声合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一字一句、一升一降,伴随着朴实亲切的旋律,孩子们用稚嫩而富有激情的歌声,表达着满怀赤忱与梦想的情感。

一字一句普通话,一笔一画方块字。十三天实践收官之际,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合影留念。此次活动中,团队以“调研-实践-培训”形成闭环推普线路,期间共发放调研问卷1000余份,完成了2000余人次的语言服务,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未来,推普的脚步将继续踏遍凉山的村落与田野,让普通话与彝族文化并肩生长,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振兴,不断注入属于青春、属于盛夏、属于永恒坚守的动能,就像七月阳光,炽热且恒久地照亮这片土地。(西南交通大学 王媛清)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