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丰都县关工委:逐光而行,让爱与奋斗共绘青春华章

2025-09-15

清晨的阳光透过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窗棂,洒在廖嬉媚摊开的笔记本上。本子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小学五年级的她站在“中华魂”演讲比赛领奖台上,身后是重庆市丰都县关工委爷爷奶奶们含笑的目光。从那时起,一束名为“关爱”的光照进她的生命,而她以十年奋斗为笔,让这束光绽放出青春的光芒。

初识微光:讲台下的温暖注脚

“小嬉媚,别紧张,把心里的故事讲出来就好。”小学五年级,廖嬉媚第一次站在丰都县关工委组织的“中华魂”演讲比赛后台,攥着稿子的手心全是汗。县关工委的冉爷爷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递来一杯温水,眼神里满是鼓励:“我们都在台下陪着你呢。”

这是她与关工委缘分的起点。此后七年,从小学到高二,“中华魂”的舞台上总有她的身影。每年赛前,爷爷奶奶们会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帮她打磨稿子——“这里可以加一句你帮奶奶做家务的小事,更贴‘孝亲’主题”“结尾要有力,像你平时说话那样有劲儿”;赛后无论成绩好坏,总能听到暖心的肯定:“敢站上舞台,就已经赢了自己。”

这些细碎的温暖,像春日细雨浸润心田,悄悄种下“向上向善”的种子。高二那年,她拿下比赛特等奖,冉爷爷握着她的手说:“这奖实至名归!但你台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比奖杯更珍贵。”这句话成了她的“精神密码”,后来在大学主持忘词、表演怯场时,只要想起这句话,便会重新挺直腰背。

冲破迷雾:困境中的托举之光

时光荏苒,在关工委的陪伴下,廖嬉媚逐渐褪去怯懦,可命运的考验却在高三夏天悄然降临。查到高考成绩的那天,她躲在房间里偷偷抹泪:分数未达预期,家里的困境更让“大学梦”变得遥不可及——爸爸常年在外打零工,爷爷重病需长期服药,微薄的收入早已捉襟见肘,她甚至动了“放弃升学、打工补贴家用”的念头。

就在她陷入迷茫时,关工委的电话突然打来。“嬉媚呀,你的‘助学筑梦’资助申请通过了,学费不用愁了!”电话那头,何奶奶的声音温和又坚定。几天后,爷爷奶奶们专程上门,不仅带来了资助金,还拎着牛奶、书本,一遍遍叮嘱:“安心去读书,有困难随时找我们。”

这份及时的托举,像拨开乌云的阳光,让她重新看到希望。那些年在“中华魂”舞台上积累的热爱,那些被爷爷奶奶鼓励的“不服输的劲儿”,瞬间有了方向。开学前,冉爷爷特意送行:“到了大学好好拼,我们永远是你的后盾!”

追光前行:热爱里的奋斗轨迹

踏入大学校园,廖嬉媚在心里暗下决心:绝不能辜负这份期待。深知自己文化课基础薄弱,她践行“笨鸟先飞”——课堂上紧盯老师思路,笔记记得又全又细,还特意用不同颜色标注易错点;期末周,图书馆刚开门,她总是第一个冲进去,把知识点梳理成清晰的思维导图。同学们都说:“找嬉媚借笔记,就像拿到了‘复习宝典’。”第一学年结束,她的平均分达到86分,拿到成绩单时,她激动得红了眼眶。

在热爱的主持与表演领域,她更是拼尽全力。加入主持人培训班和广播站后,课余时间几乎全泡在训练室。第一次主持校园活动时,她紧张得声音发颤,下台后躲在后台哭了鼻子。夜里复盘时,“不服输的劲儿”在心底翻涌,她对着镜子练站姿、调语调,把主持词贴在床头,睡前必背三遍。

努力终有回响。一年后,她不仅捧回“优秀干事”“优秀播音员”证书,还能从容主持AED捐赠仪式、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大型活动。一次去荣军院为老兵表演小品,看到一位爷爷眼眶泛红,她顿悟道:“表演不只是技巧,更是像关工委爷爷奶奶那样,把温暖装进心里再传递出去。”

光的接力:温暖流动的青春答卷

大学时光里,廖嬉媚的身影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作为班级组织委员,她牵头策划“关爱留守儿童”团日活动;作为志愿者,她在寒暑期托管班陪孩子们读书、做游戏,在红十字大会上庄严宣读服务誓词。每次弯腰帮孩子系鞋带、耐心讲解题目时,爷爷奶奶们当年温柔的模样总会浮现,“要把光传递下去”的念头愈发坚定。

如今的廖嬉媚,早已不是那个因成绩失落的女孩。她是入党积极分子,是舞台上从容自信的主持人,是同学眼中靠谱的“小太阳”。日记本最后一页,她写下:“关工委的光照亮了我的路,现在,我想成为另一束光。”

从初识微光到追光前行,再到成为发光者,廖嬉媚的成长,是丰都县关工委“助学筑梦”项目的生动注脚。这份“爱”与“奋斗”的双向奔赴,不仅让一个女孩的青春绽放光彩,更让温暖的光芒在岁月里不断延续,照亮更多逐梦人的路。(丰都县关工委 李普权)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