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荣,一位2024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带着“不做永远被呵护的雏鸟”的初心,毅然踏上重庆市丰都县三建镇的土地。她在镇民政办工作,专注于残联、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救助、关工委和家庭教育互助会等基层事务,成为政策与乡亲间的“翻译官”和“连心桥”。而周末,则是她与三建镇家庭教育互助会的孩子们的美好时光,她用爱与知识,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种星星”的人。
关工委引路:播撒星光的初心启程
“要想红旗飘万代,必须关心下一代”,这一理念深深扎根在王志荣的心中。在镇关工委的指导下,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踏上了家庭教育互助会的志愿服务之旅。
三建镇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因父母外出务工,只能与年迈的老人生活,面临着教育和情感的双重困境,看着孩子们渴望陪伴的眼神,王志荣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第一次站在互助会的讲台上,她内心充满了忐忑:“孩子们会接受我吗?”为了第一堂课,她从课程规划到教具准备,都反复推敲,甚至彻夜难眠。
当她看到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和笔直的身影时,责任感瞬间战胜了紧张。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已能独自煮饭,这份过早地懂事让她心疼,也更坚定了她用耐心和真诚去融化与孩子们之间隔阂的信念。关工委的引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让她能够在孩子们孤独的童年中播种希望的种子。
多元课堂:浇灌星光的童年沃土
王志荣的课堂,是孩子们梦想萌芽的沃土,她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绘就了美好的童年梦想。
她创新打造的“四维课堂”,如春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在“破冰课堂”上,她用彩纸折叠的星星点亮童心,羞涩的朵朵塞来的那颗水果糖,成为师生间无需言语的信任契约;“生活课堂”里,她将抖音学来的包饺子技艺转化为劳动教育,把妞妞捏坏的面团变成“松鼠尾巴”创意点心,让劳动创造的喜悦在油渍斑斑的笑脸上绽放;“情感课堂”中,她通过母亲节视频连线,让小薇的歌声成为千里电波,让“母爱如歌”的主题教育直抵心灵;“研学课堂”上,带孩子们走进重庆科技馆,让地震体验屋催生“造永不倒塌的房子”的志向、海洋馆里的海豚激发“探索蓝色星球”的遐想。
王志荣常说:“我不是老师,我是陪他们长大的姐姐。”她用自己的行动,走进青少年,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用多元的课堂点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把梦想的星光种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青春奉献:点亮星光的成长答卷
在三建镇的志愿服务,锤炼了王志荣的从容与坚定。异乡的风雪,让她变得更加坚韧,而孩子们的蜕变,如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心中渐渐萌发的梦想,则让她深刻体会到了付出的价值。
她始终将“要想红旗飘万代,必须关心下一代”的理念刻在心里,也渐渐明白,关工事业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润物无声”的漫长旅程,自己虽是其中微小的一滴,却也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当她引导孩子们思考“长大后想成为怎样的人”时,她会对孩子们唱起童谣:“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如今芽儿光轻轻,长大成炬暖人心。”
王志荣,这位从湖北师范大学的“雏鸟”,到三建镇孩子们的“星光姐姐”,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三建镇的孩子们心中种下理想、种下希望,让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她的行动,正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生动体现,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映照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华。(丰都县关工委 李普权)